目前對於米酵菌酸致死劑量的說法不一,《食品毒理學手冊》曾稱1-1.5毫克的劑量對人類可能致命。
用戶可以根據用電習慣選擇時間電價方案。根據台電計算,「住商型」時間電價適合每月用電800度至4400度之住宅,以及每月用電1600度至4400度之小商店,至於「標準型」則適合每月用電超過4000度之住宅及小商店。
智慧電表申裝不需繳納額外費用。用戶若申請時間電價、再生能源併網,才能同步申裝智慧電表。住商型時間電價:每月用電1600度至4400度之小商店評估選用。智慧電表常見問答 Photo Credit: 台電 智慧電表能夠連接網路,因此用戶可以透過App查詢用電資訊。因此用電量較小之住宅和商店不一定適用時間電價方案。
如何評估選用時間電價? 線上試算傳送門 Photo Credit: 台電 時間電價將反映尖峰、半尖峰、離峰不同時間的供電成本,尖峰時間電價最高,離峰時間最低。其他更多與時間電價有關的資訊可以參考台電網站,或是撥打客服專線1911詢問馬來西亞是中國「一帶一路」倡議中的關鍵一環,其中最大的項目東海岸鐵路計畫,儘管在2019年因前朝政府要重新談判而間斷,但後來也重新啟動,目前已完成56%的工程。
南海是馬中關係的一根刺南海確實是馬中關係的一根刺。2020年,一艘馬來西亞的石油探勘船在南康暗沙(Luconia Shoals)附近遭到中國海警船的跟踪,對峙了一個月當時,網上流傳的《四月之聲》影片記錄了各種封城對話,引發市民強烈共鳴。每個人的硬碟裡都有10G以上的資料,用來存儲網路上看到的、或是自己與友人的各種對話及影片等,「現在去網上找都已經沒有了」。
有些人已淡忘,但也有人努力留住記憶。想為上海封城留下記憶的人還有一些,但他們都只能低調。
在上海擔任教師的L(化名)告訴《中央社》記者,人的記憶會調整,就像要是現在做文革時代的口述調查,會一直控訴的人其實很少,多數人會覺得「好像也就這樣」,畢竟熬過來了。受訪者的職業、居住環境和區域都各不相同,有一定代表性,最後完成了40幾萬字的紀錄。就像全市曾經一片核酸亭,也是說沒就沒」。但是L還沒有想好要拿這些資料怎麼辦,「因為全部是敏感內容」。
封城尚未結束時,L和幾個友人就開始刻意保存相關記憶。有書籍作者說,他的著作裡提到「疫情」的字眼,曾讓出版社編輯再三斟酌。醫療得不到適當救治、政府發送的菜變質、團購變得困難、民眾心理健康出問題、防疫人員趁民眾隔離時強行入戶消毒,在各種混亂的消息中,還有一則是,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頭痛住院。只有留在身邊的資料說明那段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。
(中央社)兩年前的4月1日,上海進入全城封控,時間長達2個月。同年6月底至7月,趁著大家記憶猶新,他們徵求並選出40幾名受訪者,讓幾名年輕的學生分別作深度的訪談記錄,由老師擬定一部分共通的題目。
他說,人總是有一種傾向,會為自己的行為和狀態合理化,所以哪怕是封城期間出現一些悲傷或荒謬的事,總覺得跟很多人比已經算好的了,事後回憶更不覺得太糟。官方幾乎沒給多少時間準備,有些年輕人的住所甚至連炊具都沒有,有學生直接被關在學校,甚至以老人為主的社區不久就傳出居民飢餓需要幫助的消息。
據側面了解,他們在獲獎後受到有關方面很大的壓力,並因此回絕了許多採訪。即使「動態清零」、「疫情」、「封城」這些字眼仍能在網上搜尋,卻也變得越來越敏感。2023年曾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的《備忘錄》就是對上海封城的紀錄。L說,經歷過上海封城,他現在也比較能明白,為什麼不管文革、大躍進當時有多慘,「過了也就過了」。但他深信,先保留記憶就有意義。2022年3月28日,上海以黃浦江為界,浦東地區已經開始封控,官方宣布到4月1日就會解封,然後換浦西封到4月5日,在此俗稱「鴛鴦鍋封控」期間,完成全市核酸檢測。
事實上,全上海就此一路封到了5月底。一名本地學者形容,作為以開放聞名的城市,上海封城是自1843年開埠以來「史無前例的創傷」。
新聞來源 上海封城兩週年 民間低調搶救記憶(中央社) 延伸閱讀 上海疫鄉人1:封城敲醒10年上海夢,遊子收拾行囊遠離愁城 上海疫鄉人2:異鄉未能變家鄉,離開前最後一眼是陌生的上海 上海疫鄉人3:封城隔離了兩顆心,不愛了也是種次生災害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想為上海封城留下記憶的人還有一些,但他們都只能低調。
2022年3月28日,上海以黃浦江為界,浦東地區已經開始封控,官方宣布到4月1日就會解封,然後換浦西封到4月5日,在此俗稱「鴛鴦鍋封控」期間,完成全市核酸檢測。就像全市曾經一片核酸亭,也是說沒就沒」。他說,人總是有一種傾向,會為自己的行為和狀態合理化,所以哪怕是封城期間出現一些悲傷或荒謬的事,總覺得跟很多人比已經算好的了,事後回憶更不覺得太糟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受訪者的職業、居住環境和區域都各不相同,有一定代表性,最後完成了40幾萬字的紀錄。有些人已淡忘,但也有人努力留住記憶。
一名本地學者形容,作為以開放聞名的城市,上海封城是自1843年開埠以來「史無前例的創傷」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封城尚未結束時,L和幾個友人就開始刻意保存相關記憶。每個人的硬碟裡都有10G以上的資料,用來存儲網路上看到的、或是自己與友人的各種對話及影片等,「現在去網上找都已經沒有了」。
在上海擔任教師的L(化名)告訴《中央社》記者,人的記憶會調整,就像要是現在做文革時代的口述調查,會一直控訴的人其實很少,多數人會覺得「好像也就這樣」,畢竟熬過來了。據側面了解,他們在獲獎後受到有關方面很大的壓力,並因此回絕了許多採訪。官方幾乎沒給多少時間準備,有些年輕人的住所甚至連炊具都沒有,有學生直接被關在學校,甚至以老人為主的社區不久就傳出居民飢餓需要幫助的消息。同年6月底至7月,趁著大家記憶猶新,他們徵求並選出40幾名受訪者,讓幾名年輕的學生分別作深度的訪談記錄,由老師擬定一部分共通的題目。
(中央社)兩年前的4月1日,上海進入全城封控,時間長達2個月。當時,網上流傳的《四月之聲》影片記錄了各種封城對話,引發市民強烈共鳴。
但是L還沒有想好要拿這些資料怎麼辦,「因為全部是敏感內容」。醫療得不到適當救治、政府發送的菜變質、團購變得困難、民眾心理健康出問題、防疫人員趁民眾隔離時強行入戶消毒,在各種混亂的消息中,還有一則是,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頭痛住院。
即使「動態清零」、「疫情」、「封城」這些字眼仍能在網上搜尋,卻也變得越來越敏感。事實上,全上海就此一路封到了5月底。